首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总结_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个人总结 |

时间:

2020-01-21

|

推荐访问

【www.swirlview.com--个人总结】

力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努力营造一个社会关心支持,个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社会养老机构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完善并贯彻落实优惠政策,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目标,进行检查指导、考核验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加强对基础性、示范性养老机构的建设,积极落实社会办养老机构享受的床位补贴和运营补贴等政策,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养老机构的状况,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制定落实政策,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继续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对五保、“三无”等特困老人积极开展医疗救助,扩大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五保老人供养标准,将符合低保条件的“三无”老人、孤残老人、贫困老人全部纳入低保,对享受低保且特别困难的老年人和低保“边缘人”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四)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宣传、引导、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合资、合作、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创办各类养老机构,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与自愿者相结合的要求,扶持推动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化、网络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居家养老的社会覆盖面;加快农村敬老院整合建设工作力度,建立创新五保户供养长效机制。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开展专业化培训,加强对从业人员有关老年护理、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设立分类齐全、系统完善的养老服务业技术标准。要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大中专院校学生、机关干部、社区党员、低龄健康老人等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要规范服务制度,拓宽服务渠道,采取多种灵活形式为老服务,满足老人多方面的需求,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12

  城镇零就业家庭是指本市非农业户籍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的家庭,他们是就业困难群体中最困难的部分,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注。据统计,截止20**年底,XX市共有城镇零就业家庭4911户。为了解当前全市城镇零就业家庭生活和就业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困难,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忧所盼,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资料。近日,市统计局在老城、西工、廛河、涧西和洛龙五个城市区随机抽选了100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开展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家庭收支入不敷出和住房面积总体较小是当前XX市城镇零就业家庭的基本特征

  ㈠受访家庭以3口之家居多。问卷调查显示,在调查的100户家庭中,3口之家占57%,家庭成员为1人、2人、4人和5人的分别占2%、11%、19%和11%。

  ㈡不同年龄阶段都有未就业的劳动力,且分布较为均匀。问卷调查显示,28%、39%和42%的受访家庭分别具有35岁以下、35—45岁和45岁以上的未就业的男性劳动力;24%、37%和46%的受访家庭有30岁以下、30—40岁和40岁以上的未就业的女性劳动力。

  ㈢学历层次整体不高,且多以高中及以下为主。问卷调查显示,在调查的100户家庭中,有小学及以下学历家庭成员的占59%,有初中学历家庭成员的占27%,有高中学历家庭成员的占78%,而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家庭成员的占32%,且多为在读大学生,尚未参加社会工作。

  ㈣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且多靠政府补贴和亲友救济。问卷调查显示,调查家庭按户平均月收入为598.5元,略高于XX市城市区55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按人平均月收入为193.6元,与城市区低保标准基本持平。63%的家庭月收入在598.5元的户均线之下,20%的家庭不足300元,XX区关林镇洛钢社区的数户家庭甚至连续数月没有一分钱收入,仅有11%的家庭月收入超过1000元。而在收入来源上,38%的家庭反映主要依靠失业救济、低保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府补贴来维持生活;26%的家庭表示依靠亲友接济(如跟着父母吃住,用父母的退休金等);24%的家庭主要通过临时工、兼职等劳动所得来勉强度日;9%的家庭主要靠以前的积蓄凑合着过。

  ㈤家庭支出主要用于衣食住行和教育,且多入不敷出。问卷调查显示,调查家庭按户平均月支出为640.4元,超过598.5元的月收入水平41.9元;按人平均月支出207.2元,仅能满足基本生活。68%的家庭月支出大于或等于月收入,19%的家庭收支相抵在100元之内,剩余最多的家庭也没超过500元。58%的家庭每月支出低于600元,16%的家庭低于300元,而高于1000元的占13%。而在支出的用途上,61%的家庭主要用于衣食住行,29%的家庭用于教育,10%的家庭用于看病吃药。

  ㈥住房面积总体较小,且没有自有住房者不在少数。问卷调查显示,调查家庭的人均住房面积为17.5平方米,其中52%的家庭实际居住面积在17.5平方米以下,27%的家庭低于12平方米,最低的仅为3.7平方米。而在所住房屋的所有权上,54%的家庭不论面积大小,拥有自己的住房;29%的家庭租住别人的房屋;17%的家庭则借住在父母等亲友家中。

  ㈦受访人员就业愿望强烈,但对岗位要求心态各异。问卷调查显示,当问及“如果政府为您及家人提供就业岗位,您们是否愿意再就业”时,7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其中不少人希望“政府再增加些公益性岗位”;25%的受访者持观望态度,“如果岗位好就干,岗位不好就不干”;3%的受访者则明确表示不愿意,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不愿受单位约束,二是家底殷实。

  ——无一技之长、年龄较大和缺少就业信息是造成当前城镇家庭零就业的主要原因

  ㈠无一技之长。50%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不高,无一技之长,没有单位要是主要原因。家住XX区的王先生反映“俺两口下岗后,想着刚40出头,出去找点事做。可俺们除了原来的那点本事外,啥也不会干。想着学点东西,可记忆力不如以前,学的慢,忘的快,找工作四处碰壁。没办法,只能在家闲着。当然了,也不是找不来,主要是老瞎的事咱也不想干。”调查中,类似王先生遭遇和心态的人不在少数。因为单位原因,突然失去工作,想要重头学起,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是高不成,低不就,只能在遭遇多次碰壁后失去再找工作的信心和勇气。

  ㈡年龄问题。40%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成员的年龄问题是主要原因。廛河的李先生无奈的说“现在没有工作的人太多了,只要有招人的地方,都会有很多人报名。我都快50的人了,手脚不如年轻人快,头脑不如年轻人灵活,人家放着那么多年轻人不用,凭啥要用我?算了,我还是在家歇着吧。”这是上年龄失业人员的普遍心态,但只要给他一份工作,他一般不会挑肥捡瘦,都会很认真的干下去,就象涧西赵先生所说“我们这种年龄的人找工作,已经没有挑选的余地了,能有一份工作就不错了。”

  ㈢缺少就业门路和信息。31%的受访者认为缺少就业门路和就业信息是主要原因。这部分人大多年轻,但由于没有机会,又不善于推销自己,造成暂时赋闲在家。

  ㈣要照顾家人。29%的受访者认为家人需要照顾,无充足时间去工作。这种情况多为家中有人长年有病卧床、残疾(智障)或小孩等需要照看,使其无暇脱身。

  篇二:关于市养老机构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导言

  “清明”一词作为节气名始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但此时的“清明”只是一个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物候划分标志。《四民月令》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尚未蕴含与祭祖有关的民俗学意义。祭祖活动仍在二十四节气中不固定进行。唐初,出现了在清明前一两日的寒食节上坟拜扫、缅怀祖先的活动。《通典》卷五十二《礼十二上陵》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制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寒食节在承载祭祖职能的同时,却要求禁火,而上坟时烧纸钱之俗在唐代已入朝廷祖典。可以重生新火的清明日逐渐代替寒食节成为祭祀祖先的日子。清明上坟要去郊外,与“三月三日天气新”的上巳节职能重合,清明日也逐渐取代了上巳节。 清明日成为以祭祀祖先为主要内容,兼带踏青游春,包含丰富礼俗仪式的传统节日。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中国自殷周时起便有祖先崇拜的传统,具体形式表现为对祖先亡灵敬奉的祭祖活动。祭祖心理的产生大致出于以下几个目的:一是避祸,唯恐不小心得罪了祖先亡灵而受到惩罚;二是祈福,乞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自己;三是悼念先人,表达缅怀祖先的情怀;四是追念祖先的功德,激励后人。 祭祖心理早期源于原始人对死亡与自然规律的不解与恐惧,偏重于前两个目的,直至西周时出于确立王朝正统性与巩固宗法制血缘政治组织模式的需要,开始重视祭祖心理的后两种目的,对祖先进行“追孝”、“享孝”,并最终发展成涵盖社会伦理各方面的孝观念。祭祖的前两个目的反而与宗教结合,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祭祖行为已成为以稳定农耕经济为生产方式,以血缘宗族为社会组织形式的中国社会的显著特征,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承续的纽带。在祭祖祖先中所获得的孝敬意识、光宗耀祖意识更成为内睦家庭,外兴邦国的源泉。祭祖活动除了辞旧迎新时的家祭外,主要以清明祭祖为主。

  关中作为周公制礼作乐之地,有着丰富的民间礼俗文化。清明祭祖习俗在关中也有着悠久传统。据民国年间《续修陕西通志稿》记载,有“三月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人民祭墓烧纸及钱马,谓之上坟”,“清明折柳枝插门取‘清明’意”,“清明前二日携冷面祭坟”,“为秋千之戏,士女游于郊原,日跴青,即踏青也”等丰富的礼俗活动。 XX县作为周文王丰京故地,XX县始置于秦孝公时,均是礼乐文明,农耕文化发达之地;靠近西安城,又使其成为发展较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县域,不失为传统社会转型期的范例。XX县与XX县的礼俗活动状况可以较全面地反映传统礼俗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当地社会的变化情况。

  为了全面了解关中农村各类人群清明祭祖的主要活动及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意识,通过对现代关中农村丧葬礼俗(丧、葬、祭)中的孝道状况及思想根源进行分析评估,为关中农村现有风俗提供合理化建议。本项目组以关中地区的XX县与XX县为例,就清明祭祖问题进行社会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以年龄段作为划分依据进行抽样。调查资料收集方法采用自填问卷法。本调查在两县合计发放问卷210份,收回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二、问卷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

  受访者居住于城镇者(城市、城郊、乡镇)与居住在农村者大致持平(108∶92)。性别比基本均衡(113∶87)。在年龄分布中,20— 40岁人口比例最高(32.5%),其次为20岁以下人口(28%),60岁以上人口仅占16.5%。由于历史原因,现在40岁以下的人群普遍经历过传统文化的断层阶段,复苏后的传统民俗往往陷入有“文”无“献”的形式化境地,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认知是不拘于传统的,这对清明祭祖活动价值取向无疑是双刃剑。“先认识,后实践”,在从事清明祭祖活动时较前人的因循守旧更多了个体意识的参与,他们对清明祭祖活动的思考与实践决定着传统文化今日的发展方向。

  受访者的家庭内部关系既是其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映,也会对其祭祖目的产生影响,故笔者以多项多选方式考察了受访者的家庭结构。受访者多处于中青年年龄段,负有赡养老人与抚育后代的双重责任。在已婚的受访者七成以上选择不与父母或长辈同住,家庭结构以只有夫妻二人或兼有子女的子系核心家庭为主。

  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周边环境(如家人的思想意识,当地经济方式、信仰状况),但受访者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自身对外界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与认同度。就两县受访者文化程度而言,以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为主(初中文化38%,小学及以下文化20%),高中文化程度(22%)及大学文化程度(20%)及以上者较少,农民(39.5%)、与自由职业者(11%)的比例超过五成,在客观上也使其接触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机会减少,对清明祭祖现象的认识不会完全与社会主流文化契合,在传统与反传统间具有多元性的个体意识。

  鉴于家庭经济状况会对受访者清明祭祖规模的支持能力产生影响,本调查分别考察两县受访者的家庭年收入。两县受访者家庭年收入均多集中于5000元以下区间(38%)及5000—10000元区间(6%),除生活基本支出外难以有过多财力用于礼俗消费。

  (二)受访者清明祭祖的大致状况

  54%的受访者都选择清明节“一定会”祭祖,几乎没有人选择“从来不会”(1.5%),这反映了清明节祭祖民俗的广泛性与持久性。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受访者选择“大部分时候会”(26%)及“偶尔会”(18.5%),生活节奏的加快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使人们因生计忙碌难以返回故里,清明节祭祖随之无法按时,有可能会造成人们精神信仰的缺失与孝道观念的淡漠。

  一般认为祭祖方式主要为墓祭,我们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观点。70.5%的受访者都选择墓祭方式,坟墓是亡者的魂魄合一之处,“祭在如神在”,视故去者为亲密家庭分子的观念仍占主导,不同于完全地将死者神灵化、虚无化的宗教祭祀,反映中国人传统的重实际、重伦理的观念。此外有15.5%的受访者选择在家祭祖,也各有少量受访者选择“在风景优美处祭奠”(8%)及“在网上祭奠”(6%),这种既与近些年盛行的环保风尚有关,也是儒家传统“心丧”文化的延续。

  在受访者除清明节外去公墓陵园祭奠亲人的次数方面,65.5%的受访者选择“两次及以上”(据笔者走访当地丧葬行业从业者及普通群众的调查,其他的祭祖时间应为冬至日或农历十月初一。在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给亡人“送衣服”(焚烧纸扎的衣服)也属于祭祖活动。部分地区新亡者头三年还要在春分祭祖,俗称“新分”)。而选择“一次”的比例也有23.5%。清明与冬至(十月初一)分为春秋,既同《孝经丧亲章》云:“春秋祭祖,以时恩之”,有周礼遗风,更有在季节变换时对长辈关切之意,庄严中有深厚而朴素的人性之美。

  清明节祭祖情况在两地较为普遍,55%的受访者就“在您的居住地开展清明祭礼的状况”问题选择“非常多”,选择“没有”项的人数为6%。综上所述,清明节以墓祭的方式祭祖仍是关中地区一个传统而普遍的民俗,祭祀祖先在关中人的家庭伦理与精神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清明文化在关中地区拥有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

  (三)受访者具体的祭祖具体仪式

  根据笔者2009年4月在XX县农村对清明祭祖情况的实地调查及对XX县、蓝田两地丧葬行业者的走访,当地清明祭祖活动以家人与亲戚参与为主,具体仪式比较简单。由此本调查就以“祭祖时您会举行哪些活动”、“您选择的祭品”及“您拜祭扫墓的总花费”三个选择题与“您的家乡清明祭祖时特别的风俗及其含义”一个开放性问题调查具体的清明祭祖仪式。

  与一般意义的祭祖活动一致,“焚烧纸钱”是关中清明祭祖活动的主要内容(157人)。“烧纸钱”这一民俗据李祥林先生考证,有盼望生命复活祈求灵魂转生之意。 当然也有对亡者“嘘寒问暖”之意,反映了关中人祖先崇拜的生活化特征。与此相似,“向先人敬献供品”(121人)与“进行拔草添新土等坟墓修缮工作” (57人)也占有较高比例,充分体现关中祭祖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一定意义上对参与祭祀者起到孝道教化作用。

  至于这种行为是否会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与铺张浪费,就本调查反映的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50元以内的拜祭扫墓总花费是最为普遍的(70%),100元以上的花费在当地比例较低(10.5%),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中农耕文化的现实主义精神,即将无实际意义的精神活动仅停留在信仰层面,绝不扰乱正常生产生活,亦与当地孝敬父母、厚养薄葬的良好民风有关。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纸钱或纸扎仍是最为主要的祭品(165人),但是鲜花已成为位列第二的祭品(79人),超过传统的祭祀食品(60人)。据受访者的回忆,当地过去有多种祭祀食品,如炸果、油角等面制炸物,式样很丰富,而鲜花则是“学你们城里人开花店才有的”。一方面是两县均距中心城市较近,更易接受外来西化风俗;另一方面传统祭祀食品以家庭制作的点心为主,现在会这类手艺的人也不多了。传统民俗的流失是从相关民间工艺的消亡开始的,清明祭祖礼俗的保护工作也要注意其中相关的民俗工艺的保护。

  开放性问题“您的家乡清明祭祖的特别风俗及含义”回答率不甚理想,两县回答率均不过20%,但其中也有不少亮点。如XX县一位老人用数百字回忆了计划和老战友一同参谒烈士墓却因突发疾病未果的经历,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观念与清明祭祖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下的新内涵。还有受访者提到关中特色的蒸花馍(各种人物造型)习俗,反映了将先祖偶像化的观念。祖先崇拜中的祈福心理在当地也有所体现,当地有清明节当日全家吃煮鸡蛋以祈求先辈保佑家人和睦平安之俗。鸡蛋意味着“圆满”与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祈愿家族兴旺的思想。至于XX县也有出嫁女归宁祭拜父母,全家吃家做食品“油角”之俗,还有打秋千这种清明古风。两县均有在烧过纸后在坟头上压纸三张之俗,以示此家有后人祭扫祖墓,不为“孤魂野鬼”,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的反映。

  (四)受访者清明祭祖活动的社会关系

  祭祖活动自古以来便是宗族内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必然也反映了参与者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本调查主要从祭祖对象与参与祭祖者两方面进行考察。

  祭祖对象以父系直系亲属为主。除祭祀父母者超过五成外,祭祀祖父母者也超过三成。蓝田《吕氏乡约》中对“祭旁亲”有“情虽近爱,事则无义” 的评价,认为“近世祭多及旁亲”,“祭非其鬼”,不符合宗亲关系。这一观念至今在关中地区的清明祭祖行为中仍影响深刻。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特殊的现象:祭祀公婆者(30人)与祭祀先祖者(31人)均不足两成。前者源于关中部分地区特有的风俗:清明当日,出嫁的女子要回娘家祭拜娘家故去的亲人。这也赋予了清明节另一种层面的“团圆”意义。“祭祀先祖”较少是有特殊原因的:据笔者2009年4月在XX县农村的走访调查,一则因为关中当地少有大宗族,少有族茔存在,一般人家先祖的坟茔往往分散多处;二则新中国成立后大跃进时期及90年代初,关中农村曾兴起过两次“平坟运动”,很多人家先祖的坟墓已“不封不树”,难以找寻。不过对先祖的不祭拜只是限于清明等墓祭活动,当地人为家中新故者举行的“家祭礼”前,家族中全体男子还会集体祭拜曾祖的“坟茔”,即在曾祖坟茔大概所存在过的麦地里鞠躬(当地称“迎神礼”)。清明时祭祀先祖活动的减少并不代表关中人家族意识的淡漠,“先人”认识关中人内心深处可以家族中的重大事物的“决策者”。

  在与受访者同行人员的身份及同行目的的调查中,“兄弟姐妹”的比例最高(105人),一般情况下,兄弟姐妹各家只有在过年或婚丧嫁娶时才能到齐见面,清明祭祖礼俗具有联络亲戚,增进亲情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传统血缘宗族联系在现代基层社会的稳定性。至于同行者为配偶(86人)与子女(74人)比例也较高,为父母及长辈比例则不高(54人),这表明祭祖活动已更重视个体价值与情感需求,是新时期家庭伦理人性化的表现。

  选择同行者的目的是多样化的,“凝聚亲情”(72人)、“增进家族凝聚力与认同感”(73人)与“教育子女”(68人)、“陪伴孝顺长辈” (59人)各有侧重,清明祭祖活动也是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的关中地区家族内部主要的交流媒介之一,家人们在一起祭祖时可以在祭祀同一个祖先的亲情中共同协商解决家族中的重要事务,完成家族内部伦理道德的规范与延续。

延伸阅读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本年度个人总结集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19
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下一步将怎样纠正错误,发扬成绩,准备取得什么样的新成就,不必像计划那样具体,但一般不能少了这些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3年度事业单位考核党员个人总结【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19
教师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总结教师德能勤绩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19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风建设宿管个人总结(合集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19
总结(zǒngjié)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总地归结,出自《朱子语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民兵集训个人总结范文汇总四篇,欢迎品鉴!
2024-04-19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退役军人个人总结报告精选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18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发展对象培训个人总结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4-18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程设计个人总结与心得范文(通用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4-18
总结,汉语词语,读音为zǒngjié,意思是总地归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党员个人总结与自我评价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18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管是党的先进性教育、机关作风整顿、继续解放思想等活动,都会认真去学习领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入党积极分子个人总结范文(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18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