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话题为主题的会议。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术会议总结(合集3篇),欢迎品鉴!
学术会议总结篇1
为促进各二级学院学生会学术部间的交流,营造彼此间互相学习、互补长短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以加快学术部在工作上的进步,更好地为全校学生服务,肇庆学院学生会学术部特召开此次工作总结交流会。
一、活动目的:
加强各二级学院间的工作交流,在彼此的`工作总结中相互吸取经验,让大家更顺利地完成以后的工作,加快学术部在工作上的进步,使学术部的工作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与会人员:
肇庆学院学生会常委、副***何志军,肇庆学院学生会学术部全体成员及各二级学院学生会学术部代表(2~3名)
三、会议时间:
20***年6月16日中午12:30四、会议地点:学生活动中心二楼青年舞厅
五、会前准备:
肇庆学院学生会学术部及各二级学院学生会学术部准备一个约三分钟的工作回顾PPT(PPT中包括工作总结、个人感想、活动照及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可加入配乐)。
六、会议流程:
1、由各二级学院学生会学术部以边播放PPT边讲解的形式总结本学期所举办的活动,分享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及感想(包括协助其他部门或学院的工作)。
2、由肇庆学院学生会学术部展示工作回顾PPT总结本学期所举办的活动,分享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以及工作感想(时间约三分钟)。
3、由肇庆学院学生会学术部部长作会议小结及工作补充(时间约三分钟)。
学术会议总结篇2
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于20***年9月6日-9月***日在杭州萧山休博园召开。会议由浙江省医学会主办。刘***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华医学会会长钟***院士、副会长、浙江大学医学院、巴德年院士、浙江省卫生厅李兰娟厅长,出席了大会并做出了重要讲话,参加大会的"还有国内呼吸病领域知名专家如、王辰、邓伟吾、何礼贤、周新、以及我省交大一附院的扬岚教授等。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华医学会结核呼吸学会的改选名单。刘***教授任主任委员。我省扬岚教授任常委,金发光教授任委员。会上,由钟***院士给26名首届专家委员进行了授衔。各知名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大会的主题是,利用现代科学手段、探索我国呼吸疾病预防及治疗的有效方法。特别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方法。从而为遏制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死率。为促进人民的健康和高质量的生活做出贡献。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700于名呼吸疾病领域里的医务工作者。共有1300篇论文参加学术交流。
本次学术会议在热烈而浓重的学术氛围中进行。无论从学术水平、主讲专家的知名度、覆盖领域、研究内容、参加人数等方面、均是近年来规模教大,学术水准较高的一次呼吸病学术会议。会上巴德年院士。以基因组织计划对促进医学进步的作用为题。做了题为“推动医学进步的新理念”的精彩专题报告。列举了基因计划基因组计划推动医学进步的几项贡献。例如:载脂蛋白上的是APOE的基因APOE4和APOE3。二者仅有一个核苷酸的差异。APOE4的人就较APOE3更容易患动脉硬化和老年痴呆。又如细胞色素P450是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酶。其活性强弱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根据药物的基因学结果,已可以作到精确确选择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和正确的患者。随着基因图谱检测成本的下降。基因图谱将成为反映个体特异性健康状况的新型病历资料。医生通过计算机分析就很容易遇见其未来患病的概率。从而给予生活指导处方,进行个体化预防和治疗。这就是新型的“3P”医学(Predictio.Prevetion和Personalizatim),也是未来新形的医学模式。大会特别邀请GINA执行委员会***带Byrne教授就2006年GINA指南的内容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与20-年GINA指南相比,在哮喘的诊断治疗分级中,新指南强调用客观指标,如肺功能、气道高反映性测定、过敏状态检测以及非疮伤性气道炎症标制物的检测、辅助诊断哮喘。在哮喘管理方面,提出了哮喘控制的目标。林江涛教授就我国《哮喘防治指南》修订情况进行了介绍。强调了执行GINA指南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在药物治疗和长期治疗方案方面,特别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药物治疗选择和治疗方案。如吸入低计量糖皮质激素、口服缓释茶碱或两药结合。指南从哮喘分级治疗目标、药物治疗方案、和管理等方面贯穿一条主线、强调了哮喘的控制。何礼贤教授以PK/PD理论讲述了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李兰娟教授以感染微生态学的若干进展为主题,讲述了感染微生态学的发展原理及防治,提式我们在在抗感染治疗中,如何合理选择应用抗生素,达到迅速控制效果的效果,并保持机体的微生态环境。减少副作用,达到肌体康复。另外还有很多专家在COPD、间质性肺疾病、肺真菌感染的治疗进展。肺癌的靶向治疗等方面,做了报告及专题交流,使我受益非浅。
学术会议总结篇3
我们的学术交流之旅,历时三天。学术型同学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求知的路途,首站便是上海体育学院。
当我们抵达上海,天色已晚,走在灯火通明的街市,周围高楼环抱,明显感受到国际大都市的魅力。坐上上体的校车,我们一行来到了上体附近的酒店,研究生处处长吴贻刚、杨毅处长亲自接待。桌上,旁听了很多关于上体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优势学科及考博方面的信息,着实激发了我们继续深造的决心。
第二天我们一行首先参观了校园,正值建校60周年,校园里干净、美观、独特富有新颖的建筑令人点头称赞。完毕,我们便相聚在会议大厅,围绕着会议桌相对而坐,大家逐个介绍完自己的个人信息,所学专业后,开始相互交流,为了方便自己所学专业的学习,同学们直接离开自己座位,与上体同学交叉而坐,大家面带诚恳,主动地介绍自己,和对方侃侃而谈。热情、积极主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谦虚的风气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交流氛围。
时间在彼此感兴趣的话题中,过得很快,当大家还享受着美妙的对话、孜孜不倦吸收知识的同时,研究生的交流已经告一段落了,大家意犹未尽,虽获得了需要的信息,也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但最后还是不舍的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以备今后的进一步沟通。
离开会议室,接下来我们对校园进行了参观学习,来到了目前世界上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它占地总面积有2500平方米,绝对的令人震撼。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我们一一游览了500余件藏品,通过文字、图片资料及多媒体,多角度展示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它的整个展览风格朴素传统,但却不失现代气息。在这里,你会发现中国武术不再是抽象的、冷漠的孑然独立,而是可以聆听到它的心跳,能感受到最真实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各种派别、拳种以及十八般武艺,当我们还叹服着各种兵器、各种武术文化时,我们被邀请到了博物馆的地下展厅,里面都是一些科普主题性质的互动游戏,如:桩上飞步、神拳无敌、内功比拼、虚拟搏击、飞檐走壁,闪躲飞镖等,我们都亲自参与其中,趣味无穷,在获得欢乐的同时不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感慨科学的无穷魅力。历史虽然已成往事,但遗留下来的文化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博物馆,传承并延续着历史文化的印迹。在这里展示的不仅仅是武术,我想更是永恒的文化。
走出博物馆,我们被引领到了上海体育学院展览馆,这里主要讲述了上海体育学院建院以来的历史变迁,自强不息发展的轨迹以及所获得的成就及辉煌荣誉。进入大厅,面前以浮雕的形式,展示了上海体育学院的办学思想和办学铭,在讲解员的一一解说下,我们看到了1952年建院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学院发展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同时看到首任院长吴蕴瑞先生的基本生平、求学工作经历、著作手稿、书画作品及生活场景,一点一滴都记录在那里,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吴蕴瑞的体育思想如何成为上海体育学院“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校训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展览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孙中山铜像了,一些照片文字,记录了孙中山铜像从落成到被破坏,再到恢复重建的历程,不仅是一个具有体育特色的雕塑,更成为了上海体育学院的一大亮点。当然,不仅这些,我们还看到了一些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身影,各种奖杯呈现在展台,感受到了上海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绩。我们沉浸其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看到这些体育学上的佼佼者、相关领域的权威和优秀学者,心中不禁感慨自己知识的匮乏,激起了在体育方面更好的学习和研究。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要说再见了。我们和上海体育学院的师生依依惜别并合影留念,对他们的招待表示了感谢并请他们以后有机会能到我们南京体育学院参观交流。随后我们离开上海,启程前往苏州大学。
我们抵达苏州的第二天清晨,园林城市的上空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们在雨中,游览了校园。校园里流水一直相伴,弯弯的桥儿环绕,别有一番意境。我们走到了体育文化研究大楼,共18层,在第9层的会议室里,我们和苏州大学的研究生交叉而坐,积极主动地交流,思想不断的碰撞。我们主要谈论了彼此的学习、生活、实习就业,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我的专业是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方向为篮球,在这期间,我询问了诸如体院里是否有对篮球专业学生相关的硬性要求、是否依然还安排有技术课、在外面的实习代课情况如何、拥有的篮球国家几级裁判证书、是否有想法在篮球裁判方面继续晋升、有没有考博的想法、以及今后的工作有何打算如何规划等等问题进行了相
互探讨,同时我们对篮球裁判职业性的可行性这一命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些谈话获得了宝贵的专业相关信息。对该领域的相关内容认识更加的深刻,为今后的学习,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提供了最直接的活例,受益匪浅。
下午,我们有幸参加了苏州大学第14期2012级博士论坛沙龙,期间博士生导师路阿明、罗时铭、王家宏、王岗等参加了点评。使得对在读的博士生有更清楚地认识,也对做学问要严谨、要把心沉下去,要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等等有了更多的感触。
感谢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给我们这次机会,虽然交流是短暂的,但收获却是巨大的。通过两天来的学习交流,我发现上海体育学院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的同学与我们在能力、素质、培养的机会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只是他们学校的优势以及校园的学习氛围影响着他们。我们并不比他们差,他们能做到的,相信我们南京体育学院的研究生也一定能做到!
同时,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现在我们研究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你的所学专业领域,必须要做到学科的通融,包括体育各专业领域的融合,以及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正如王正伦院长说的那样,我们要成为社会学上的体育学家,更要成为体育学上的社会学家。不仅如此,我更加清晰的懂得了,做学术不能浮躁,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
我将坚信,勤奋、务实,必定出成果!